多宝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凯发娱乐官网

所在位置: 凯发娱乐凯发娱乐官网首页 > 要闻 > 教育 > 正文
俞伟跃: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发布时间:2023-09-27 18:27:45 点击:次
\
 
      “双减”是重构基础教育体系、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双减”工作。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校外教育培训治理作出全面系统部署。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教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双减”列为部党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一号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推动校外教育培训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初心与使命:深刻认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重大意义
     牢记“国之大者”,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不忘教育“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重大意义和正确方向。
     一是事关立德树人。
     “双减”政策实施前,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切性方面存在问题;一些培训机构用人把关不严,培训人员资质不合规,政治意识和能力水平不足,甚至存在违法乱纪、信息造假等问题;许多培训机构应试导向异常突出,超标超前教学,普遍存在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一些培训机构高薪挖抢教师,通过设置“占坑班”与学校招生入学挂钩,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破坏基础教育生态。
     二是事关民生福祉。
     “双减”政策实施前,校外教育培训疯狂扩张,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影响了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成色。从社会情绪看,教育焦虑情绪蔓延。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刻意制造市场需求,培训广告铺天盖地,渲染“不上培训班就会落后”,使更多家长被裹挟其中,形成“剧场效应”。从民生质量看,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加重。随着培训市场虚火旺盛,收费价格也水涨船高,校外培训支出成为家庭经济支出的主要项目之一,同时也耗费了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权益维护看,群众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由于普遍采用预收费模式,一些培训机构因破产倒闭或卷款跑路,导致家长退费难等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事关国家安全。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涉及教育改革、资本监管、社会治理等,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双减”政策实施前,全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超过40万家,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约20.7万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存在教育主权旁落风险。一些培训机构违反有关规定聘用外籍人员,或直接聘用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在线上从事培训活动,甚至擅自开展境外课程培训,各种思想混杂。一些培训机构采取资本化运作,重点不在“授课”,而在“售课”,尤其是其高估值、高融资额与高营销费用、高亏损等特点并存,行业发展依赖资本“输血”,导致资本在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无序扩张。
     二、形势与挑战:准确把握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治理面临的问题
     牢记“国之大者”,必须以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工作前提。教育部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全面系统抓、区分阶段抓、突出重点抓,坚决打好“双减”攻坚战。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1.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大幅压减,仍需进一步巩固成果
     解决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是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环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95.3%,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87.1%;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机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由备案改为审批;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原25家学科类培训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但是,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情况愈发突出,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大。一些培训机构或个人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班,隐蔽性强,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基层执法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近期“回头看”排查发现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3598个、个体1572人次,违规问题依然易发、多发。
     2.规范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局良好,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教育部坚持非学科类与学科类培训监管同部署、同推进,要求各地明确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管理,加强预收费监管,建立价格监测机制,深入开展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肆意涨价行为。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经明确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培训的主管部门,10.15万个机构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9.96万个机构已完成资质审核,完成率为98.13%;9.70万个机构的培训预收费纳入监管,监管率为95.57%。
     规范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局良好,但是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行业属性突出,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底数尚未完全摸清,还存在监管盲区;一些地方尚未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资质审核、预收费监管等基础性工作进展缓慢;部门协同联动不足,治理合力亟待加强;一些机构逐利冲动不减,仍然存在资本涌入炒作风险。
     3.改革大局总体稳定,仍需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维稳工作专班,加强部门对接,形成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持续开展风险监测,研判风险、发出预警、及时调度、推广经验,指导地方稳妥处置9300余家“爆雷”“冒烟”机构;持续开展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严厉打击恶意炒作,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和次生风险。
     贯彻中央“六稳六保”要求,指导各地努力化解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风险,加大调解仲裁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积极开展转就业服务,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指导各地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有效发挥政策解读、稳企帮扶作用,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业务转型。
     校外教育培训治理工作总体稳定,但是涉及多元主体,触及多方利益,是一次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仍需持续发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多发影响,多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停业,一些培训机构经营困难、人员失业、家长退费难等风险明显上升,局部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加大。校外教育培训治理受到广泛关注,舆情风险触点多、燃点低,容易引发负面舆情。
     4.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仍需进一步提高工作效力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教育部牵头建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围绕《“双减”意见》及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推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立了“1 n”政策制度体系;依托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定期向各省级人民政府通报“双减”工作情况,督促政府履职尽责;先后多次对全国32个省份进行调研指导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明查暗访和巡查执法,将发现的问题线索全部反馈给当地及时处理;会同中央网信办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清朗”行动,净化网络空间;推进试点工作,指导9个试点地区围绕重点任务集中攻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核查举报线索,畅通问题举报渠道,在“中国教育督导”等新媒体上开设举报专栏,设立“双减”曝光台,截至2022年8月25日,已对42031条群众投诉举报线索进行了核查处理。
     尽管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但是一些地方对“双减”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机制运转不畅,力度层层递减,导致工作进展不平衡。专门协调机制需进一步提升齐抓共管的合力、协同治理的效力。同时,校外教育培训治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形势研判和动态分析,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及时提供政策供给,不断优化工作举措。
     5. 舆论氛围积极向好,仍需进一步更新社会观念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宣传引导工作,系统做好政策解读,多次召开新闻发布(通气)会,在全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专版,持续在央媒播发新闻报道,推出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为政策落地做好铺垫。释放从严监管信号,紧盯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布预警提示,曝光情节严重的违规培训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加强经验总结推广,持续开展工作梳理、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宣传推广75个地方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传播正确教育观念,制作“双减”明白卡、公益广告、宣传片及系列短视频,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消除负面声音、营造改革氛围。
     尽管舆论氛围积极向好,但是“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高,对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不科学,过度关注升学率;社会用人导向仍需纠偏,重学历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家长观念仍需转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
     三、目标与任务:全面深化校外教育培训的规范治理工作
     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坚持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通过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格局发生整体性变革。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落实“双减”决策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充分发挥部门合力,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坚决防止旧态重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推进体系结构、考试评价、教师队伍、优质均衡等系统改革,务求做到标本兼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做好各利益相关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巩固成果,严防反弹
     保持声势不减、力度不减,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指导各地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准入程序,完善日常监管体系。健全“爆雷”“冒烟”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台账,跟踪督促指导,保持风险机构“动态清零”。加强转型引导,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培训机构转型指导、人员就业帮扶等平台,为企业纾困解难,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2.夯实校内,提升水平
     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深入开展优质作业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广泛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研制课后服务指南,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加强资源建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广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广泛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3.综合改革,系统推进
     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入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提升薄弱县中办学水平。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完善普职分流政策,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破五唯”,按照中央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题质量,加强试题的基础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录取中的积极作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为“双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构建协同育人有效机制。
     4.加强法治,促进规范
     立足当前,强化执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理顺执法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加强执法人员专项培训,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综合执法,提升治理的整体效能。着眼长远,完善立法,将党中央关于校外培训监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出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办法和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加快推动《校外培训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5.强化保障,提供支撑
     督促地方全面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指导保障不足地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关心解决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督促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保障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推广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按照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畅通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途径。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6.持续宣传,营造氛围
     引导地方政府减少对升学率、“清北率”等的过度关注,宣传一批各行业、各学历层次劳动者自立自强、勤劳创新致富的典型,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评价导向。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方法。全面总结“双减”一周年宣传工作经验做法,立足新情况新问题,高扬主旋律、强化方向感、注重实效度,坚持用事实和效果说话,呈现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营造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
 
\
 
\
 
\
 
\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网站地图